上世纪90年代,我国的气候预测业务刚刚起步,准确率约为60%到65%。二十年过去了,气候预测准确率提升了十几个百分点,大约在70%到80%之间,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。

  就像一个人总有优点和缺点,气候预测也有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。包括我国在内的主要气候中心,各国气候预测能力目前并无太大差别。

  目前,各国对海洋地区气候的预测比较准确,比如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判断上,我国气候的预测也相当准确。由于海洋气候主要受海洋影响,只要掌握了海洋资料,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海洋气候变化的趋势。在此基础上,只要掌握了海洋的“慢动作”,跟着海洋“一起变动”的热带地区气候的预测也较好作。

  另一方面,对低纬度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气候的预测水平有所不同,前者的准确率高于后者。以处在中高纬度的北京地区为例,它的气候预测准确率相对低于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。

  此外,对气候平均状态的预测准确率要高于对极端事件的预测。比如,对未来某段时间的平均温度偏高或是偏低判断较准。但这段时间里到底会发生多少次寒潮,气候预测还说不具体。而这,也是气候预测正在努力改进的地方。

  尽管各国预报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,但就气候预测模式的客观预测能力而言,水平的要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。他们的气候预测结论值得参考。我国与美国、日本等国家属于第二层次,但可以说,也位居国际先进行列。而且,在预报方法上,我们有自己的特点。

  欧洲和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预测气候主要依靠先进的数值模式与大数据,我国气候预测除数值预报外,还综合参考多种方法,比如统计方法和环流型关键区预报。用大量的数据,可以从过去的演变推出未来的演变。虽然推出的结论并非百分之百准确,但仍然是行之有效的。对关键区预测来说,有经验的老预报员是极其宝贵的“财富”。无论暖冬或是冷冬,他们根据经验,能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哪些是关键区域和关键影响。有了这些依据,再结合统计结论,便可根据现在的情况了解未来。